[導讀]一次給進修生講課,我問:“你們會使用顯微鏡嗎?”,聽著認識好笑!曹老師問這么幼稚的問題!全場的舉手,一致回答“會”。我又問:“誰懂得合軸調節?”一時啞口無言。我再問“哪一位能夠說一說什么是齊焦精度?等高轉換?”也是沉默不語。我問:“有沒有看顯微鏡后頭腦發暈?模糊不清?”大家反應活躍,這個說:“我曾經有過!那個說就是不明白怎么回事?”議論紛紛。等大家安靜下來,開始了我的講課內容。
一個戰士對于手中的武器一定了如指掌,才能發揮*大效果。一個醫療戰線的偵察兵一定要的顯微鏡了如指掌,才能發揮*大效能。而我們對習以為常的手中武器是不是如此,希望盡量為大家補課,已經明白的深入討論其中的奧秘,沒有清楚的咱們一起溫故知新。
資料來源:曹興午.醫用顯微鏡與顯微攝影.李滌生,陳宏礎,石自明.臨床檢驗學(高等醫學院校檢驗系教材).人民衛生出版社.1987,245-280.
一、 顯微鏡的轉換盤的精度考量,是以定位精度和齊焦精度為標準
1.定位精度:是指物鏡鏡頭處于工作狀態時,轉化器(轉化盤)必須明確與穩定,它的視野中心對于其他物鏡,處于同樣工作狀態時,視野中心的偏移量而言,一定是一致的。換句話說,就是轉換哪一個鏡頭,都應該在一個相同的位置,不能夠有偏移。
定位精度調整與觀察:物鏡在轉換器轉換以后,用不同的放大倍率的物鏡,觀察物鏡的光軸的不重合??上扔?0×物鏡調焦后,以其中心為基準,再轉換到40×物鏡時,中心移位不得超過視場的半徑的2/3,以40×物鏡為基準,轉換到100×物鏡時,中心位移不得超過視場半徑的3/4。顯微鏡的精密度越高,位移越小,**研究顯微鏡甚至是一致,這是考量顯微鏡優劣的標準之一,更是考量使用者的水平標準。為什么?這么說?我們80%的使用者,都是以手擰著鏡頭進行倍率的轉換,長期多次、如此操作,導致鏡頭的銜接絲扣損傷和松動,破壞了其精度造成的后果。正確使用是以手持轉換盤(上面刻有條紋顯示)轉換鏡頭,保持顯微鏡的定位精度。
2.齊焦精度:指的是一個顯微鏡物鏡鏡頭,調節在一個工作的位置后,再轉換另外一個鏡頭的時候,應該在不重新調節焦距的情況下,就可以看到物象。例如從低倍轉換到高倍鏡頭觀察時,仍然可以看到標本的輪廓,其精確度在0.03毫米范圍內,允許調焦就可以觀察清楚,否則為齊焦精度不夠。油鏡的觀察可以與其鏡頭不必齊焦,因為介質不同,一個是干系統,一個是油浸系統。但是注意,在油鏡轉換時不要使鏡頭碰到蓋片,如果碰到的時候,說明蓋片厚度超過了規定的厚度,屬于不合格產品,其蓋片厚度要求,在油鏡頭上明確書寫。
3.物鏡的設計與轉換盤的銜接、誤差是以等高轉換考量:更是考量使用者操作正確與否的一個指標。
等高轉換:是指從低倍鏡頭轉換到高倍鏡頭的時候,如果物鏡鏡頭是顯微鏡的原配,所有載物片、蓋玻片又完全符合標準要求,在齊焦精度無誤的情況下,一般都可以進行自由的“等高轉換”。即利用轉換器,直接將高倍鏡頭旋入光軸,只要將微動調節稍微調節,就可以清晰觀察到物象。如果達不到如此狀態,就需要檢查蓋玻片、載玻片的厚度是不是超過標準,這兩項都沒有問題,就要考慮顯微鏡的設計問題,必須與廠家聯系解決。筆者在中日醫院在建院驗收130臺日本顯微鏡就發現類似問題。如果使用者在使用顯微鏡時候,在轉換鏡頭時,不是手持轉換盤轉換,常常是手持物鏡鏡頭,進行觀察倍率的更換,如低倍鏡轉換高倍鏡,就扭住鏡頭進行轉換,實際是一種常見的操作錯誤,長期如此使用導致鏡頭的絲扣與轉換盤吻合精度出現誤差,使得等高轉換出現偏移,不僅影響觀察更造成顯微鏡無法使用。筆者曾經就這問題對使用者進行調查,約90%都是如此使用,這樣就減少了顯微鏡的服務年限。筆者自己購置的一臺顯微鏡,退休后仍然每天使用,經30年后,顯微鏡仍然發揮*大效應繼續工作。
4、微動調節聚焦分度計算:我們每天離不開使用顯微鏡,看標本使用微調也習以為常,從來不考慮分度計算。微調的總調節距離一般為1.8~3毫米,經常為2毫米(在微調手輪上,可以看到的刻度),由微動手輪控制,旋轉手輪,光學系統能夠非常緩慢的移動。如上升或是下降調節的距離為2毫米,如果手輪轉動15周,每周50分度,那么每調節一個分度,光學系統的上升或是下降的距離為:2毫米÷(15×50)=0.0027毫米=2.7μm。這樣就可以利用微調分度測量組織標本的厚度。
5、微調的誤差:微調在調焦的范圍內,在轉動手輪時,物象不應該有搖動或是晃動現象,即使存在的時候,*大搖擺角度不>1;用10×物鏡觀察時,在景深的范圍內,旋轉微調手輪,物體的平面位置位移在0.05毫米;微調在上升與下降,手輪轉動,應允許連續均勻動作,不應該產生滯留、停頓或是跳動發生。如果是發生說明顯微鏡出現了故障,在齒輪部位,如果新購入的顯微鏡說明精度誤差大,屬于不合格產品。
6、合軸調節即中心調節:是考量操作者對顯微鏡知識了解和會不會操作的一個重要指標;是發揮顯微鏡*大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;也是驗收一臺顯微鏡是否合格的一項標準。
合軸調節:使目鏡、物鏡和聚光器的主光軸和可變光闌的中心,必須完全重合在一條直線上,稱為光學合軸。如果光軸不吻合或不正,會增大物象的象差和彗差,導致觀察物體分辨率降低和清晰度下降。
合軸調節主要是調節聚光器的位置,因為目鏡與物鏡在出廠時就已經調整好了。有些顯微鏡上的聚光器上,沒有光軸調節螺絲(老式顯微鏡),可以扭動聚光器進行光軸調節。現代顯微鏡在聚光器的支架上,兩旁都有一個光軸校正螺絲,左右手,擰著這兩個螺絲,可以進行合軸調節,使聚光器、物鏡、目鏡調整在一條光軸上,進行合軸調節。另外,有的顯微鏡在聚光器的支架上,有三個相隔120度角頂絲,其中一個裝有彈簧的可以伸縮,另外兩個為螺絲,可以旋動,在調整三個螺絲,使聚光器在水平面移動位置,從而進行光軸調整,進行合軸。如果合軸不好或是合軸不上,就需要檢查是否光柵的固定螺絲松動,轉換器的定位失靈。
調整方法: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,用10×物鏡進行對焦。將聚光器光柵全部打開,調整分光鏡的角度,使視場的光亮度*亮,將光柵關閉到*小,上下移動聚光器,將視野收縮聚焦對準標本上。如果視野的收縮象不在正中間,即可調節聚光器的光軸校正螺絲使匹配同心為止。將物鏡轉換到 40×,調節光柵的大小,使視野里的原來收縮象和視野幾乎相等。如若仍然處于偏心時,就需要擰動聚光器的螺絲進行正確合軸。另外,也可以使用拔掉目鏡,從鏡筒上面直接觀察,將光柵關閉*小時,光柵孔的映像只有一個亮點,正好落在物鏡的中心,即可合格。如果不是,可調節下面聚光器調整,觀察光線偏移進行調整。
說明:1合軸調節使視野影像重合;2與調節聚光器光亮大小一致。
7、瞳孔距離調節:目前大多數醫院的顯微鏡都是雙目顯微鏡,大家在應用時一定要先調節瞳孔距離。有的學生問我:“曹老師,我看完了顯微鏡為什么頭痛?心里非常不舒服?”,我告訴他,“是由于你沒有調整好你的瞳孔距離導致的結果,我教你如何調整瞳孔距離!”
在顯微鏡的上都有調節裝置,因為每個觀察者的瞳孔距離都是不同的,為此,在使用時必須首先調整瞳孔距離。圖就像配置眼鏡時,必須給你測定瞳孔距離一樣,我們看顯微鏡一定要先調節瞳距。在兩個目鏡的中間的間隔是可以延長平行線進行調節,一般在目鏡支撐的鏡架上,刻有53~73的數字,是調整瞳距的標記數字。在調節過程中,物象的象面位置有所變化,這個變化量有些顯微鏡可以自動補償,大部分需要人工加以補償,即從上面所刻的標尺數值上,讀出你的瞳孔距離的數值,然后轉動右側目鏡的套筒,使其上面的讀數與瞳孔距離的數值一致,然后用右眼對好焦點找好物象,再旋轉左側目鏡套筒,使左右兩眼的物象重合,焦點一致。這樣調節后,不僅可以保證物鏡的齊焦精度,也可以使觀察者長時間使用不會漂亮,更可以保護視力。